2010年1月6日 星期三

白色大地 - 心得

白色大地是有史以來第一部以「北極大地」為主角的影片,隨著四季的變化紀錄在北極生活的各種神秘動物面貌及生活方式,除了大家熟悉的北極熊、海豹、狐狸等,還有許多我們從來沒見過的奇妙動物。
布魯諾寇萊在《白色大地》配樂中,融入伊努族(愛斯基摩人)傳統音樂,除了使用族人的打擊樂器,並請魁北克歌手擔任人聲配唱,由上百人管弦樂團描繪出北極風光,並為每一種動物譜下專屬主題音樂。
本片拍攝耗時四年,花費近六百萬歐元,影片結尾對人類如當頭棒喝,提醒人類造成的環境生態破壞影響深遠。片中有許多珍貴的畫面,如北極熊冬眠及生育小熊的鏡頭,值得觀眾用眼睛欣賞用心體會。
如果要說哪個地方在不久的將來,會有巨大的變化,那麼,那個地方肯定就是北極了。因為地球溫室效應的現象,在這幾年間多次跟隨赴極地研究溫室效應的科學家出入極地的製作人,在親眼目睹巨大的冰川於眼前崩毀、冰層消融的衝擊後,深感北極的壯麗風光與生物有多麼需要紀錄與保存。
片中有許多珍貴的畫面,如北極熊冬眠及生育小熊的鏡頭,值得大家用心欣賞體會。
也告訴了我們北極熊無聲的吶喊,在最開始拍攝時的製作概念就是要忠實記錄並呈現北極四季的風貌。「北極的環境與我們所生存的世界的環境有著天壤般的差別,在那邊,不僅狩獵、可供生命繁衍與撫育的時間都極為有限。在這樣艱困的自然條件下,動物們為了生存,只能竭力與自然搏鬥;如果不能完整呈現北極一年四季中不同季節的不同風貌,便無法成功地傳達這樣的訊息。」因此,即使是在多數的動物都在長眠的冬季,製作團隊依然帶著攝影機,深入北極的各個角落;在攝氏零下50℃、且完全沒有陽光的黑暗中進行攝影工作,是要有賭上性命的準備才有勇氣拍攝。」攝影師回憶在極地的拍攝經驗時說,「當時速100公里的暴風雪朝你、朝著攝影機的鏡頭迎面吹來的時候,你終於知道什麼叫做冰漠了。你不但要顧好自己、還必須想盡各種辦法保護攝影機。在黑暗中,讓攝影機在暴露在空氣最小的情況下進行拍攝,真的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
不過在2005年的時候,事情出現了轉機,在加拿大北方的魁北克,竟然突然出現了多達50萬頭的馴鹿!這對工作人員來說,都是莫大的鼓舞。因為「馴鹿並不是每年都會在同樣的地點聚集,同時也受到氣候的影響,能在這裡遇見馴鹿的大規模集體移動,簡直是奇蹟。拍攝過程中遭遇失敗的焦慮,拍攝行程安排的挫折,環境的艱苦困難等等所有辛苦,都一口氣被吹散了。」
這些人的努力告訴我們,『北極熊正在向我們求救』 為了北極地和球的未來,環保是很重要的
全球暖化,你我的一小步,絕對會是全球的一大步。